明德 厚道 尚仁 出新——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举行,北大医学部教授

分类:教育资讯日期:2024-10-19 17:00:12人气:


为庆祝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促进医学教育创新交流,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18-19日,北京大学医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明德厚道尚仁出新——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 来自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相关行业部门领导,北京大学和全国各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师生、管理人员等183万人在线参加论坛。

明德 厚道 尚仁 出新——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举行,北大医学部教授

开幕前夕,主论坛聚焦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在开幕式上致辞。 他指出,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北医人士深入耕耘、教育、不懈探索,在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学科体系发展、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次会议将聚焦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期待总结经验,凝练思想,展望未来,共同推进学术创新交流,助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加快建设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聚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深化改革,深化创新发展,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填补医学教育结构性薄弱环节、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再出发、推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紧凑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表示,现代医学发展正在经历以疾病为原点、以健康为原点的重要变革, 他说,健康需要从关注个人转向关注人类,医学教育的目标也需要从培养临床医学、掌握心系患者的“临床医生”转向培养临床医学和群医学、掌握心天下的“医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认为,新时期要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成长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使命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院主任乔杰从使命宗旨、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制度环境支撑等多方面证明北大医学植根于中国大地,呈现出不断创新的医学卓越人才培养之路,北大医学百年来传承的师德师风和北大医学“党的未来,北大医学将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持续引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发展。 “大学之路,明德在先; 北医之道,厚道丰富; 医学之道,尚仁为本;北大之道,常创新”。 主论坛的报告深刻提出了当前中医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问题,展示了未来中医教育的宏伟蓝图。

厚道明德——新时代本科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11月18日下午召开的“厚道明德——新时代本科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新时代背景本科医学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以“坚持‘四个方面’,构建高素质的公办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题,介绍了我国公办卫生教育现状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加快构建高素质公办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走在公办卫生教育前列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院士介绍了清华卓越学者型医生的培养背景和培养内涵,围绕精益求精模式、卓越品质、国际标准、清华风格,展示了卓越学者型医生项目的独特性。 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医学的进步和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罗建红指出,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正围绕“多渠道、再交叉、国际化”进行探索和实践。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主任王县成以“评估视角下的医学教育”为主题,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医生资格考试的全面进步,强调医学人才质量的有效评价应树立德铸灵魂,整合赋能,评估质量,以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生准入高水平。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指出,针对跨学科学习对人才非认知能力的提高,分析了跨学科研究与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介绍了近年来北京大学在跨学科教育、项目上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医学院副主任王维民以“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与北大医学教育改革”为题,介绍了中国临床专业认证制度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设,北大医学教育改革为全国本科医学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厚道百十年,跛足创下了一流记录。 本次论坛聚焦中医教育发展重点问题,分享国内医学教育实践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探讨中国特色医学教育实践改革路径,促进交流,启迪思想,凝聚共识,共同助力。本科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厚出新——新时代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论坛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大医学走过110年风雨历程,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迎来启新毘秀80周年辉煌时刻。 11月19日上午,新——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80周年暨新时代卓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论坛举行。 旨在总结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80年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汇聚教育界最强阵容,共商新时代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大计,引领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乔杰表示,北大医学作为研究生教育机制体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培养充满人文情怀的高水平、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全国医学教育起到标杆作用在新时代要求下,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要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强化学科培养人才,强化队伍促进平台,增加内涵勇于创新,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促进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要运用北大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医院的综合优势,探索具有北大医学特色的人才培养范式。 教育部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高度评价北大医学在我国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位置,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的神圣使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希望北大医学继续走在好医学教育的前列,与全国高校一道,构建优秀医学人才培养中国范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动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医学院副主任段丽萍以“德厚流光,砥砺常新”为主题回顾了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新时期十年来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举措、突出特色和主要成绩。 10年来,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坚持培养仁心仁术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服务国家需求为引领,坚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以注重岗位胜任力、坚持创新优秀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质量内涵为核心,以完善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追求卓越为目标,引领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作出新的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部教授张礼和结合接受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做了“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主题报告。 1964年进入北医药系核酸化学研究室,1992年建设3个机构联合研究室平台,通过2000年后推进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重要研究计划的故事,构建研究生导师引导研究生认识学科前沿、分析学科发展、合作融合的研究机制提出通过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展真正创新的工作,从而培养大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在“领航者”环节,中科院院士、北大医学优秀毕业生、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物理系院长聘正教授毛有东教授与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生校长奖学金的北大医学研究生代表面对面交流。

围绕“磨炼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祖国情怀、探索面向未来的原始创新科研、引领临床问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等话题,他们寄语新时代北大医学研究生,深刻领会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秉承百十北医的厚重精神,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资源,练就本领、钻研、全面发展,不怕困难,不懈努力,大胆探索,勇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韩启他从北大医学研究生和教育的三个小故事谈起,向大家讲述北医人如何站在人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韩启德指出,北大医学在中医研究生教育领域发挥过示范引领作用,希望今后继续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勇于担当,作出更大改革和贡献,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他希望广大医学研究生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提高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淡泊名利,埋头治学。 为进一步凝聚专家智慧,发挥校友和前辈作用,加快构建和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助力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医学院分院由王松灵、张立平、沃唯礼等(一批北大医学优秀研究生、医学教育战线和医药卫生聘请前辈担任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战略(咨询 )专家和校友顾问,就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方向等建言献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论坛举行聘礼,韩启德、乔杰、段丽萍为专家和顾问代表颁发聘书。 德厚流光,百代弥新。 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坚定、更自觉践行为党育人、培养国家的初心使命,胸怀“国家大佬”,深化改革创新,在培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的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道路上阔步迈向新征程

厚道尚仁——需求与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论坛11月19日下午,“厚道尚仁——需求与胜任力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报告厅举行。 孙庆伟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医学院副主任段丽萍、继续教育部长张西峰、医学院人事处处长戴清等出席论坛,医学院继续教育处处长姜辉在线参加论坛。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上海市医师协会秘书长田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长石菁、北京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杨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潮教授作专题报告。 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2021年度优秀带教教师和十佳住院医师们现场参加了论坛。 论坛由杨英和汪倨宁联合主办,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与全国同行共同探讨需求和赢家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与展望,直播平台累计观众达51.6万人。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代表北京大学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特有的一个阶段,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对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年来,北大医学始终秉承厚道精神,牢记医学教育初心和使命,以引导中医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己任,努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 要继承和发扬北大医学光荣传统,加快建设北大鲜明特点和强烈关注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传承厚道精神,传递医学温度。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者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培养德树立人、医德高尚、胸怀天下的医生,努力建设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国化毕业后医学教育。 要聚焦重点和难点,加强质量建设,抓好制度落实,改进制度不健全,提高质量监管水平,保持定力,锲而不舍,把住培制度建设和质量建设推向新台阶。 上海市医师协会秘书长田红介绍了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与实施的历史,并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从2013年开展专业进修试点至今,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制度已初具规模和成效,深入探索和研究学科设置、考核方案及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助力高质量医学人才成长。 北京市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石菁表示,北京市重视住院医师培养,在不断深化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在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过程管理、待遇保障等方面持续突破,做好“住专一体化”培养衔接,完善药、技、立体化防范培养体系北京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杨英回顾了北大医学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年历程,重点介绍了2014年以来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取得的成绩,诠释了需求导向与医学教育协同的北医特色。 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北大医学完成了专科设置,制定了培训细则、考核方案和基地标准,强化了职称晋升和博士学位有序激励机制,建立了符合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国际惯例的专科医生培训与评价体系,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由“32”建成“3x”的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形成符合国情、注重需求和胜任力、与医学教育合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北大模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教学经验,深入探索和践行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充分利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机遇,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调整考核方式,从“注重知识技能” 运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管理和教育手段信息化; 加强大学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联系,从医学教育全过程确定教育教学改革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制定医学院和附属教学医院发展战略,全面实行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会议表彰了北京大学医学院2021年度十大住院医师,优秀住院医师和优秀胶带教师,石菁、戴清向“优秀胶带教师”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 段丽萍指出,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必由阶段,与大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紧密相连,对临床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国规范化的毕业后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何提高均质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医学教育协同是解决医学教育诸多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实质是加强医疗行业与医学教育各相关方如政府主管部门、医疗行业协会、医学院校及其附属教学医院,以及用人单位四方的协同联动。 本次论坛围绕需求和赢家导向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需求,回顾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制度建设规划、区域布局、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以及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医学院校及附属教学医院的教学实践,展望新时代背景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以上是职考小小整理的明德 厚道 尚仁 出新——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教育教学论坛举行全部内容。

本文永久网址:

获取方案
咨询电话
13697281325
TOP 在线咨询
TOP TOP